最近科技圈有个大新闻,大连理工大学的院士团队搞出了新材料,据说能让国产芯片少走十年弯路。这消息一出,不少业内人士都坐不住了,到底啥材料这么厉害?咱们今天就来唠唠。
大连理工的郭东明院士带着团队,花了八年时间鼓捣出一种叫“氮化镓”的半导体材料。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材料,它能耐高温、扛高压,最关键是导电性能比传统硅材料快十倍。现在手机充电器越做越小,就是因为用了类似的材料。
有朋友可能要问,这跟芯片有啥关系?其实芯片卡脖子问题,一半就卡在材料上。咱们的5G基站、新能源车、甚至军工设备,全都要用高端芯片。以前这类材料八成靠进口,日本人卖多少钱咱们就得掏多少钱。现在大连理工这个突破,直接把进口价格打下来三成。
实验室里更让人惊喜的是,他们用新方法做出的材料成品率高达95%。懂行的都知道,半导体行业差1%的良品率都是千万级别的成本。院士团队这次把制备工艺从18道工序简化到9道,连外国专家看了都说“这思路绝了”。
更提气的是,已经有五家国内芯片厂排队等着合作。中芯国际的技术总监私下说,用了这材料,14纳米芯片的功耗能降40%。要知道现在全球都在抢芯片赛道,谁先掌握核心材料,谁就能在下一代技术标准里说了算。
网友最关心的是能不能用到手机上。团队负责人笑着透露,明年可能会出样品,到时候手机充电可能只要10分钟。不过他也提醒,从实验室到量产还得过设备关,现在全国都在加班加点搞半导体设备国产化。
看着高校科研团队闷头搞出真东西,真心觉得咱们的科学家了不起。他们不追热点不发通稿,就盯着一个方向死磕,磕着磕着就把卡脖子技术撕开道口子。这样的研究才叫硬核,这样的突破才真解渴。
要是你觉得中国科研人够拼,不妨点个赞让更多人看到。你还知道哪些高校的“黑科技”?评论区聊聊,说不定下个改变生活的发明就在咱聊天里冒出来呢。